历史人文

(一)历史沿革。

公元前16世纪,商汤在今县城西南建都,史称“西亳”。

公元前11世纪,周武王伐纣在县城东筑城息偃戎师,遂名“偃师”。周末设偃师、缑氏(今为镇)两县。

自秦以后,偃师、缑氏两县屡有分合,明洪武元年1368年)以后,单设偃师县至今。

民国初年,偃师属河洛道,后改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。

1944年,中共皮定钧部在县境南部解放区建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,隶属豫西一专区。

19484,偃师解放,隶属豫西一专区、洛阳行政区。

195512月,改属洛阳地区。

1983年,划归洛阳市。

19931215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偃师县,设立县级偃师市。

(二)文化遗产。

商城遗址

偃师商城遗址北靠邙山,南临洛水,东接偃师市区,西距汉魏洛阳故城10公里,西南距二里头斟鄩遗址约6公里。考古学家根据史料记载和遗址位置,确认此处遗址即“西亳”遗址。

城址略呈长方形,南北长1700余米,东西宽北部1215米,中部1120米,南部740米。四面有城墙遗址,共发现城门7座:北墙1座,西墙3座,东墙2座,南墙与北墙对应有1座,已被洛水冲毁。城内道路纵横交错,城外有近5米宽的环城路。城内分布3座小城,宫城居中,正方形,长宽各200余米;另2座小城分别位于东南部、东北部,可能属营房、库房一类。出土有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铜器等。

偃师商城遗址是继安阳殷墟和郑州商城之后,我国商代都城遗址的又一重大发现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1983年“世界十七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”;1997年发现的偃师商城内的小城,以其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,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,评选为当年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

偃师商城遗址是目前商朝早期布局结构最清晰的都城遗址,它与相邻的二里头斟鄩遗址相映生辉,成为我国夏商遗址中不朽的双子星座。

二里头夏都遗址

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,该遗址南临古洛河、北依邙山、背靠黄河,范围包括二里头、圪垱头和四角楼等3个自然村,面积约3平方公里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59年夏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作夏墟调查时,在偃师翟镇镇二里头村一带发现了斟鄩遗址,即二里头遗址。这座沉睡了近四千年的夏朝都城,终于显现在世人面前。

经过对二里头遗址50多年的勘探发掘,目前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,最早的青铜礼器和铸铜作坊,最早的双轮车辙,以及同类遗址中前所未见的绿松石器。

二里头遗址的玉器数量丰富、风格独具,器形有圭、璋、琮、钺、刀和柄形饰等,多为礼器。其中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,堪称宝中宝。这件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,龙体长64.5厘米,中部最宽处4厘米,巨头蜷尾,曲伏有致,形象生动,色彩绚丽。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用工之巨、制作之精、体量之大,在中国早期龙形器文物中十分罕见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。

二里头遗址发掘到大量中、小型房址、窑穴、水井、灰坑和数百座墓葬,出土陶器仅完整或复原器3000余件。从陶器的组合、胎质、形制、纹饰来看,都呈现出明显的自身特点。更值得重视的是,出土了青铜武器、工具、牌饰和一批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。

所有这些实物证据,都展示出二里头遗址恢宏的王都气魄和独特的文化面貌。专家学者普遍认为,二里头遗址就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,即文献记载的夏都斟鄩,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王都

该遗址目前确认为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,其建筑格局对后世宫殿建筑有着深远影响,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先河,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。

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、国家的兴起、城市的起源、王都建设、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有巨大价值。